有时候,善意本身,也会被误伤。
这两天,湖南衡阳街头的“救人被骂袭胸”事件刷了屏。
起因其实很简单:一位女子突发昏厥,心脏骤停,
42岁的医学院教师盘志斌和一名便衣医生接力心肺复苏,
连续十分钟,把一个没有呼吸和心跳的人,从生死边缘硬是拉了回来。
但接下来的剧情,让人五味杂陈。现场视频被上传网络,
原本应该是教科书级的救人案例,却成了某些网友口中的“袭胸现场”。
“为什么不换女的上?”“是不是趁机揩油?”诸如此类的评论,
迅速在社交平台扩散,质疑、攻击、恶意揣测,
展开剩余81%把一件原本值得点赞的事情,变成了舆论的漩涡。
直到专业医生站出来澄清,目击者发声佐证,
事件才逐渐拨开迷雾。原来,这根本就是一次标准心肺复苏操作。
手放的位置,按压的方式,全部符合医学规范。
甚至连被抢救女子的家属,都主动向盘志斌表示感谢,
认可他的及时施救。而这些本该是常识的东西,
却在网上成了被无限放大的“争议”。
这件事之所以刺痛人心,不是因为它有多特殊,
而是因为它暴露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:公共场合救人,
往往要承担“二次受伤”的风险。好事做了,
命救了,还要被人质疑动机。
这种“先假设你有罪”的思维,正在侵蚀着我们本该拥有的社会信任。
而且,这种误伤,并不是第一次发生。托举孩子被怀疑“摸隐私部位”,
救卡住脖子的女孩被说“手放错地方”……我们身边,
不断上演着同样的荒唐剧本。每一桩看似偶然的事件,
背后其实是共同的病灶:对急救知识的匮乏,对他人善意的冷漠,
和对陌生人怀有的最大恶意。
很现实的问题是,心脏骤停的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到6分钟。
假如施救者还要在那几分钟里思考:“我要不要避嫌?会不会被拍下来?
别人会不会说我动机不纯?”那大概率,命就救不回来了。
一个生命,可能就会因为观念的偏差,永远停在当场。
更扎心的是,面对这些质疑,盘志斌自己也说了:
“如果早知道会被网暴,可能不会选择救人。”
这是一个救人者的真实心声,也是让人最应该警醒的地方。
不是他不愿意伸手,而是我们把“救人”变成了一种需要权衡利弊的高风险行为。
社会氛围如果长时间处在这样的状态,下一次遇到突发情况,
大家选择旁观的几率只会越来越高。
所以,问题的核心,不是某个人做了什么,
而是我们是不是给了救人者应有的理解和尊重。
急救的本质,是在时间和生命的赛跑中抢夺机会。
它不是一场完美的表演,更不是礼仪式的操作。手按在哪里,怎么按,速度如何——这些都是医学规定的动作。
质疑者口中的“为什么不是女性来施救”,表面上看是关心细节,实则是对专业的误解,甚至是对生命的轻视。
很多人说,这件事该追责,恶意造谣的人应该承担后果。警方确实已经介入,
但比追责更重要的,是重新建立一种共识:公共急救,
只有一个标准——救命第一。其他一切,都该让位。
而要做到这一点,靠情绪宣泄是不够的。更深层的出路,
是让全社会都明白,什么是心肺复苏,什么是真正的急救操作。
普及急救知识,提升公众理解,减少无知的恶意,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。
数据摆在那儿:中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不到1%。这意味着,
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急救是怎么回事,也就容易被“看起来不对”的表象误导。
回头看衡阳这起事件,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,或许不是“怎么会有人这么说”,
而是“为什么我们总是在这种事上反复犯同样的错误”。
舆论的能量可以是温暖的,但也可能是锋利的刀子。它可以救人,也可以伤人。
而我们,至少应该让救人的那双手,别再被捆绑。
参考消息:跪地救昏厥女子被说成“袭胸”,当事人回应2025-07-15人民日报
发布于:四川省大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